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出 处:《科学通报》2006年第21期2534-2541,共8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30400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10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批准号:2002CB412604)共同资助.
摘 要:利用适于地壳速度结构重建的有限差分反演技术和RayInvr技术,解释了下扬子地区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剖面密集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重建研究区地壳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该剖面速度模型在纵向上大致可分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三部分,横向上可划分为6个块体.研究区速度分布符合稳定地台的速度结构特征.上地壳总厚度10.5~13.0km,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底部速度可达到6.2km·s-1.中地壳下部及下地壳上部速度分布横向不均匀性显著.中地壳上部和下部、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P波速度值度值分别在5.9~6.2,6.3~6.4,6.6~7.0和8.06~8.30km·s-1左右.莫霍界面深度为30~36km.郯庐断裂带域两侧中上地壳速度结构明显不同,而下地壳未见明显的速度异常和界面形态异常显示.推测郯庐断裂嘉山段在中生代曾经切割整个地壳,后由于造山带伸展及壳内均衡作用等,使得断裂特征在弹性中上地壳中得以保留,而在粘塑性下地壳中的断裂迹象则逐渐消失.镇江附近5级以上地震与延伸至下地壳的深大断裂有关,其地震成因可能是来自岩石圈的能量容易沿深大断裂传输至中上地壳,在构造有利的位置积聚,最终诱发地震.
关 键 词:中国东部 符离集-奉贤测深剖面 宽角地震资料 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 地震
分 类 号:P631.4[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5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