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冀勇[1] 王志刚[1] 曲春城[1] 张庆林[1] 周岱[2]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济南250033 [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外科
出 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年第4期235-238,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基 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编号:Y2006C45)
摘 要: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脑血管痉挛(C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间内在关系。方法新西兰纯种大白兔160只,枕大池二次注血,制作兔SAH后CVS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和SAH后3个亚组(3d、7d、11d组)。分离基底动脉,应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基底动脉(BA)管径、血管壁上NF-κB及ICAM-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及NS组脑血管造影BA光滑、平直,无串珠样改变;SAH后第3d,DSA显示在椎基底动脉交接处可见狭窄;第7d,BA管腔狭窄明显。伴随着血管腔管径的变化,血管壁上NF-κB及ICAM-1的表达也出现相应的变化。NF-κB与ICAM-1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强弱有时间上的先后性,在CVS发生的早期即出现NF-κB的表达升高,继而出现ICAM-1的高表达,而ICAM-1的表达强弱恰好与CVS的发生、发展过程相一致。对照组和NS组在BA的内皮细胞上仅在局部有微弱的表达。结论NF-κB、ICAM-1参与了痉挛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且其表达的变化可能与CVS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关 键 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核转录因子-ΚB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分 类 号:R743.3[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