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与裂变——“十七年”女性小说中的成长叙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黄玉梅[1] 

机构地区:[1]玉林师范学院科研处

出  处:《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4期65-67,共3页Criticism and Creation

基  金: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哲学意蕴研究>(2005B024)成果。

摘  要:由于社会参与意识的无限膨胀,作品中的性别意识一度被消解,“十七年”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有人甚至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事实上,“十七年”出现了像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茹志鹃的《百合花》、刘真的《英雄的乐章》等众多可以代表时代最高成就的小说,它们是20世纪女性文学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 键 词:“十七年”文学 女性小说 叙事 裂变 附庸 社会参与意识 《青春之歌》 《百合花》 

分 类 号:I207.4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