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韩立中[1] 罗慧瑜[1] 萧晨路[1] 倪语星[1] 宋农[2]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微生物科,上海市200025 [2]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学研究所
出 处:《中国基层医药》2008年第1期160-161,共2页Chinese Journal of Primary Medicine and Pharmacy
摘 要: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世纪有人将腐烂的鱼或肉中的液体经静脉注射到动物体内,发现能使动物发热,故称其为“致热物质”。1892年,Pfeiffer发现了细菌崩解时逸散出的内毒素。不久,Coley用以医治恶性肿瘤的Coley毒素组分被Shear证明为细菌内毒素。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从这些革兰阴性菌分离得到的物质实际上为同一种成分即所有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上的主要结构成分,对细菌的生长和活力至关重要,并将这些物质统称为内毒素或脂多糖(LPS)。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