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内毒素的致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韩立中[1] 罗慧瑜[1] 萧晨路[1] 倪语星[1] 宋农[2]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微生物科,上海市200025 [2]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学研究所

出  处:《中国基层医药》2008年第1期160-161,共2页Chinese Journal of Primary Medicine and Pharmacy

摘  要: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世纪有人将腐烂的鱼或肉中的液体经静脉注射到动物体内,发现能使动物发热,故称其为“致热物质”。1892年,Pfeiffer发现了细菌崩解时逸散出的内毒素。不久,Coley用以医治恶性肿瘤的Coley毒素组分被Shear证明为细菌内毒素。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从这些革兰阴性菌分离得到的物质实际上为同一种成分即所有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上的主要结构成分,对细菌的生长和活力至关重要,并将这些物质统称为内毒素或脂多糖(LPS)。

关 键 词:细菌内毒素 临床意义 致病机制 革兰阴性菌 动物体内 结构成分 经静脉注射 恶性肿瘤 

分 类 号:R515[医药卫生—内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