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熊大昌[1]
出 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第6期84-85,101,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摘 要:笔者临证常选取督脉上背部的5个腧穴(身柱到至阳),用三棱针点刺并配合拔罐的方法治疗“五脏之热证”,常获意外之效果。现介绍如下。1理论依据在《内经》中就有从背腧取穴而治疗脏腑疾病的记载。其中选取背部腧穴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共有2种:①选取督脉上背部的5个腧穴。《素问·刺热论》云:“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即第三胸椎到第七胸椎脊突下间的5个腧穴——身柱、神舍(笔者取名)、神道、灵台、至阳作为治疗用穴,来分别治疗“五脏之热”证,笔者命名为“督五腧”。②《灵枢·背腧》中记载的“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背夹脊相去三寸所,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此种选穴治疗相应脏腑疾病方法临床报道较多,笔者不再赘述。
分 类 号:R245.1[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9.2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