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林成[1] 万刚[1] 

机构地区:[1]民航总医院,北京100025

出  处:《民航医学》2008年第2期37-38,共2页

摘  要: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成为致死和重残的主要因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CVS有“两期反应”,一是SAH后破人脑脊液中的血液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所致的急性CVS,持续1~3天,二是持续时间较长,目前机制尚未明了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开始于出血72小时后,在7~10天达到高峰,可持续2~3周或更长。临床上关注的是DCVS,DCVS不同于急性期CVS,病理解剖学观察到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形态学上的改变。DCVS一旦发生,往往难于逆转,可造成严重的脑缺血和脑损伤,是引起SAH后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防治DCVS成为改善SAH患者预后的关键。

关 键 词: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药物治疗 DCVS 缺血性脑损害 脑组织缺血 机械性刺激 血管平滑肌 

分 类 号:R743.35[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743.350.6[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