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金铮[1]
机构地区:[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出 处:《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139-149,共11页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07BDJ008);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革命权力与民间社会”(06JA770022)成果
摘 要:关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人地比例关系,学界普遍认为人口对土地压力越来越大,乃至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只有少数学者模糊地提出并非像以往所说的那样严重。其实,探讨人口压力问题的关键是人地比例临界点的确定。以往对此多有估计,按照这些标准衡量,现有耕地的确严重不足。但遗憾的是,大多并未论及计算方法,不知根据何来。近代冀中定县的个案研究显示,人地比例关系处于愈益紧张之势,但人地比例关系紧张并不意味着现有耕地就已经到了不能维持农民最低限度生活的地步。根据民间流行的消费观念和实地调查资料,可以对人地比例临界点做出比较精确的计算,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从维持最低粮食消费角度看,现有耕地能够满足人口需求;从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消费角度看,虽有不足,但相差不远。进一步言之,近代农民生活的贫困主要不是因为人口压力,而应当从其他方面寻找。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14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