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苏联模式”及其在新时期的价值变迁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金永兵[1] 马前[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  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5期14-21,共8页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摘  要:文学理论上的“苏联模式”,主要是指人们眼中的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形态。“苏联模式”从1950年代初至1970年代末的影响一直很大,可以说,我国文学理论就是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建设发展起来的。19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学理论大量引入,“苏联模式”在我国文学理论领域中的地位逐渐减弱,并且受到很多质疑与批判,这种模式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影响也逐渐变淡。不过,换一个角度看,这种批判意识和反思态度的出现,仍可归于“苏联模式”的影响之列。因为中国文学理论对“苏联模式”从接受、信奉到反思、补充、批判,这样一个过程本身,某种意义上恰好反映出新时期30年中国文学理论所走过的路程。

关 键 词:“苏联模式” 文学理论形态 价值变迁 中国文学理论 西方文学理论 当代文学理论 批判意识 马克思主义 

分 类 号:I0[文学—文学理论] A849.164[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