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企业的特质和经营模式--“信赖体系”的生成、结构、机能及其“惯性领域”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斌[1,2,3] 

机构地区:[1]日本一桥大学 [2]南开大学商学院 [3]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

出  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6期148-154,共7页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

基  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日本企业内部劳动市场与‘蓝领阶层白领化’的启示”(项目编号:TJGL06-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项目编号:70532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公司治理研究报告”(项目编号:05JJD630024)的资助

摘  要:二战后,以市场和社会机能不健全以及内外长期交换关系为背景,日本企业通过一系列自组织化活动,发展成一种依存于惯例和暗默的"信赖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内部员工的能动性,并改造了外部环境,从而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存续和成长。但是,这种"不合理的合理性"行动使企业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削弱了市场和社会原本的机能,使企业自身发展遇到重大障碍。根据市场、企业和社会之间"异质共生"的原理,日本企业的进化途径在于其机能重新定位。

关 键 词:交换活动 企业自组织化 “异质共生”信赖体系 不合理的合理性 

分 类 号:F279.313[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F270[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