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意义空间——从“80后”观众对《于无声处》的接受引发的思考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潞鹭[1]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戏剧文学》2009年第1期43-46,共4页

摘  要:话剧《于无声处》在1978年掀起了全国排演高潮,引发了文学史和政治史上的轰动效应。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此剧在全国各大城市重演,仍然吸引子一大批"80后"的年轻观众。该剧文本的意义并不固定,不同接受者有不同的阐释,这种阐释拓展了文本的意义空间。当今的年轻观众在"经典"追求和"人气"暗示下走进剧院,进行着"各取所需"的意义再生产。

关 键 词:《于无声处》接受美学 “80后” 文本的意义空间 

分 类 号:J824[艺术—戏剧戏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