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潞鹭

作品数:9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香港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观众辨析观众研究文化研究英国文化研究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戏剧文学》《电影文学》《文艺理论研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基本国情”与“高秆麦麸”?——中国电视剧,粉丝社群与腐女文化被引量:2
《戏剧与影视评论》2015年第4期73-80,共8页周潞鹭 
香港教育学院研究与发展委员会提供的新入职研究资金项目“DongFang Bubai’s Queer Fando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yberspaces”(RG 75/2014-2015R)的资助
导言'哎嘛,在这个‘基’本国情的年代,好兄弟们都是如此的一生一世……''世界大‘同’,不麦麸谁看呢现在的世界?''现在的国产剧果然都懂得我们的口味……高秆麦麸有木有?.'……在这些对当下中国电视剧的网上评论之中,'基本国情'不是中...
关键词:粉丝文化 东方不败 粉丝社群 
超越“改编模式”:“扩散性文学”的当代特征被引量:2
《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5期205-211,共7页周潞鹭 
面对日益多变的多媒体时代,文学性及其存在和传播方式的问题需要新的理论取径。在对中外实例的观察基础之上,本文提出"扩散性文学"的概念,以超越占主流地位的"改编模式"的理论视野,致力于讨论文学改编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模式"执着于线...
关键词:扩散性文学 跨媒体叙事 文学性 另类世界 游戏工业 
“接合”、“双重接合”与“三重接合”——文化研究关键概念的演进与辨析被引量:5
《人文杂志》2014年第4期53-58,共6页周潞鹭 
本文在查读大量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英国文化研究中"接合"(articulation)一脉的三个理论概念进行了爬梳、阐释和评论。"接合"是斯图尔特·霍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发展出的关键词,"双重接合"承继了其语境化的精神并加以坐实,把文化研究...
关键词:接合 英国文化研究 斯图尔特·霍尔 观众研究 
片场剧星制:香港电视产业明星制初探
《新闻界》2012年第22期34-38,72,共6页周潞鹭 
明星制是香港影视产业的支柱。作为香港明星的“少林寺”,TVB的明星制可以被称为“片场剧星制”,在华语乃至世界电视产业中独具风格。本文以经验主义的观察和参与为基础,结合香港独特的语境,以TVB新星徐子珊为个案,批评性地剖析了...
关键词:明星制 片场剧星制 香港电视产业 TVB 
香港明星个性与女性主体性——以徐子珊从“假小子”到“性感尤物”的演变为中心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24-29,共6页周潞鹭 
女明星是文化工业明星制营销的商品。以法国学者露西·伊瑞格蕾的女性主义理论来检视香港性感明星徐子珊在影、视、歌三方面明星形象的设计、冲突、调整的演变过程,尝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切入中国正在兴起的明星研究。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
关键词:明星个性 女性主体性 徐子珊 法国女性主义 露西·伊瑞格蕾 
女观众眼中的女明星——凡星研究的意义及其实例
《文化研究》2012年第1期108-122,共15页周潞鹭 
目前,中外学界的明星研究几乎等于巨星研究,这忽视了凡星的意义。提倡进行凡星研究,给予凡星和巨星同等的重视,这种新的思路不仅可以为明星研究开辟新的可能,也力图修正研究生态,使其更加多元。选择女性观星学作为实例,将自我民族志和...
关键词:凡星研究 女性观星学 女明星 女观众 自我民族志 精神分析 
无法回避的“十四年”——试论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的影视改编被引量:2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09年第A02期138-141,共4页周潞鹭 
《半生缘》是张爱玲小说被改编次数最多的作品,其中,许鞍华执导的电影和胡雪杨执导的电视剧是影响最大的两次改编。原著通过世钧和曼桢分别委琐生活十四年而接续了作家坚持的世俗精神——人生的绝对真理便是"过日子"。两次改编均有遗憾...
关键词:半生缘 张爱玲 改编 叙述视角 媒介特质 
从《保持通话》看叙事文学的情节和人物之关系
《电影文学》2009年第19期82-83,共2页周潞鹭 
在一些失街的叙事文本之中,情节和人物“此消彼长”。《保持通话》就是一部典型的疏于人物塑造而强调好看故事的情节戏,它的剧本几乎是照搬好莱坞电影《一线声机》,而人物身份变动剧烈,这为研究其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关键词:《保持通话》 情节 人物 叙事文学 翻拍 
文本的意义空间——从“80后”观众对《于无声处》的接受引发的思考
《戏剧文学》2009年第1期43-46,共4页周潞鹭 
话剧《于无声处》在1978年掀起了全国排演高潮,引发了文学史和政治史上的轰动效应。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此剧在全国各大城市重演,仍然吸引子一大批"80后"的年轻观众。该剧文本的意义并不固定,不同接受者有不同的阐释,这种阐释拓展...
关键词:《于无声处》接受美学 “80后” 文本的意义空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