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傅京生
出 处:《书画世界》1995年第3期3-7,共5页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 Calligraphy
摘 要:道家美学最早的思想渊源,有典籍可察者,除《老子》、《庄子》而外,还可以追溯先秦稷下宋(钎)、尹(文)黄老学派的史官之言。这些史官之言,「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发展到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则被纂纳于西汉初陆贾的《新语》以及刘安招集门客总纂的《淮南鸿烈》等典籍之中,并化转为「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的以「自然天道观」为理论依据的治的两个道家学派。这一脉络目前似乎已很清晰。并且,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还可以发现,做为学术流派的道家思想与后来做为宗教的道教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等同。其证据是,从司马迁《自序》中可以看出,在先秦乃至西汉初年,道家思想曾经是治国经世的工具,而道教则是东汉之时,黄老之学与祠祀求神观念和神仙思想糅杂的产物。于是,道家学派的美学观便可由此而探本求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