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胡平
出 处:《南方文坛》1989年第4期19-22,共4页Southe1rn Cultural Forum
摘 要:了解一篇作品的质量,本不必立刻把它看完。这情形正如一位有经验的艺术鉴赏家,他抬眼看到的是一幅画的细部:一支线条的形状,一块色彩的搭配,从中已能大体估价出作者的水准。在一篇小说开首的几段文字里,我们无法判定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些什么,但是我们已经能够从几段文字中初步确定是否值得把它读下去。此时,我们注意到的主要是语言,而语言正象线条和色彩一样,足以透示作者的艺术功力。对于“为什么要作诗”这样一个问题,有个诗人回答说:“为了打破日常语言的符号性”,一位文论家则说:“只有违反标准语言的常规并且是有系统地进行违反,人们才有可能用语言写出诗来,”这是文学创作作为创造性的符号活动的根本特征。我们熟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身轻一鸟过”的“过”字,都是打破了日常语言的规范,创造出新的符号,从而带来新鲜奇特的审美感受。因此文学创作确实象恋人写情书一样,重要的不仅在于写什么,而且在于怎样写。文学语言不只是形式,也是内容;所传达的不只是认知对象,也包含审美评价和情感态度,是“指示义”和“内涵义”的统一。相对于纯粹指谓性的科学语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