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温潘亚[1,2] 

机构地区:[1]盐城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盐城224002 [2]南京大学中文系在站博士后,南京210093

出  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56-64,共9页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中国第40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6040092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8ZWD014)

摘  要:十七年历史剧的兴盛出现在1958—1962年之间,且以现代剧作家构成其中的主体,出现这种独特话语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剧这一形式自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性。选择历史剧形式进行话语言说,表现出现代剧作家以历史剧创作这一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强烈的现实关怀,从而构成了十七年中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镜像。其兴盛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现代剧作家政治无意识升华的象征行为。十七年历史剧创作在总体上是一种对人民讲述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存在与发展合法性的民族寓言,在"历史"中寄寓歌颂和证明的主题。也有许多史剧潜隐着史剧家一种在历史中重建启蒙话语的愿望,如借历史"干预生活",关注与呼唤"人"与"自我",揭露与反思国民性弱点等内容。

关 键 词:十七年历史剧 现代剧作家 意识形态性 象征行为 民族寓言 启蒙话语 

分 类 号:I207.3[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