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白杨[1,2]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 [2]吉林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09年第8期107-111,共5页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创世纪>与台湾新诗的发展流变"(项目编号09BZW063);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跨文化的中国叙事--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生态与写作范式考察"(项目编号:2008BWX07)成果
摘 要:对许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那个朦胧诗热潮时期的人来说,当年的激情、理想与蕴涵着矛盾困惑的文学探求意识,都已经化作美好的文化记忆留存在生命体验当中。在当下这个诗歌越来越变成“小众化”圈子中“产品”的时代,朦胧诗当年所受到的社会关注,及其对思想转型潮流的深度介入,都颇为耐人寻味。值得一提的是,当朦胧诗在中国大陆陷入重重争议时,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