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原位癌中新生血管的临床病理意义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明[1] 管旌旌[1] 张奇兵[2] 范志民[1] 大内宪明[3]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吉林长春130021 [2]大庆油田总医院普外科 [3]日本东北大学肿瘤外科

出  处:《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第17期2151-2153,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基  金:日本笹川医学奖学金资助课题

摘  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新生血管的形态及微血管密度(MVD)的临床和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2例DCISER,PR,HER-2,CD-34等的表达。结果在DCIS中MVD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为MVD紧靠乳腺导管的基底膜呈项链状分布,占58%;另一种为间质弥散状分布,占52%;34%两种形态共存。MVD密度随着核分级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DCIS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ER、PR阴性组的MVD明显高于ER、PR阳性组(P<0.01);HER-2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新生血管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事件,MVD增加可能预示DCIS向浸润癌发展的几率增加及预后不良。

关 键 词:乳腺癌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新生血管 

分 类 号:R737.9[医药卫生—肿瘤]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