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平[1]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9年第10期33-36,共4页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仅仅对《废墟的召唤》从散文的文体规定性上进行意蕴、情感、意象等的分析,应该说,是很容易驾驭的。《废墟的召唤》虽然写作于1979年12月,但整个散文的情感模式和技术构成却和“十七年”、“杨朔体”有着一脉相承的东西,从写景状物开始,经过一番情感的蹉跎、延宕,最后卒章显志。这种散文更悠久的传统应该是中国传统的小品散文,在“五四”人的解放精神背景下得以充分展开。而到了“十七年”文学中,由于私人空间的逼仄,这种所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则成为个人呼应时代的一种最简便的文体。如果从意蕴、情感和意象这些角度讲授《废墟的召唤》,我认为下面的这段分析是很到位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