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跳”:战后至1950年代初期张爱玲的创作变化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黄万华[1]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  处:《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5期176-183,共8页Social Science Journal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08JA751024)

摘  要:1940年代后期至1950年代初期,张爱玲经历了沦陷区、国统区、新中国、英殖香港、异域美国不同环境的巨大变化,其创作呈现间歇性的"喷发"。关注更实在的日常中国,构成了张爱玲战后创作的出发点。她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等作为中国女性电影的先驱之作,开掘出了使中国人感到"平等"、"亲切"的人生,并在电影叙事上提供了独异而纯然的中国本土的女性视角和方式。"亦报.梁京"时期的张爱玲身处新中国,仍有着对中国女子"无告"的"入骨的悲哀"的开掘,其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妥协"中其实也有"琐碎历史"的叙事策略。香港时期的《秧歌》"平淡而近自然"地表现了"饥饿"的文学题旨,留有丰富的解读空间。张爱玲的文学"三级跳",提供了1950年代初中国文学中最好的小说,也留存了此时期中国文学转型中作家的重要足迹。

关 键 词:张爱玲 《十八春》 《秧歌》 文学转型 女性电影 

分 类 号:I206.6[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