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翻译的审美辩证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凌[1] 

机构地区:[1]南京邮电大学

出  处:《外语与翻译》2009年第4期6-14,共9页Foreign Languages and Translation

基  金:本文为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课题(编号为202)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在诗歌翻译的审美过程中,无论是原文文本还是译文文本,其构成都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在“有无”这个审美起始性的元辩证对子中,处于“有”端的实、显、露、言(象)、明、动、密、直等,其客体性特征比较强烈,而处于“无”端的虚、隐、藏、意、暗、静、疏、曲等,其主体性特征则较为明显。前者的确定性、在场性,不需要主体去把握,而后者的不确定性、不在场性,则要求主体去认知体会。本文指出,这些审美辩证对子,辩证的双方并不彼此独立,而是互动互生,其各方所具有的客体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能够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从而供给了文本以文学性。这种动态的辩证运动关系允许翻译审美主体的经验介入。文本原有的,处于“无”端的主体不定性,加上翻译主体不定经验的介入,加大了原文中文本性审美辩证关系的嬗变。这种嬗变,给译文带来的是量与质上的审美变化。

关 键 词:辩证对子 翻译主体 文本性审美辩证 

分 类 号:H059[语言文字—语言学] J605[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