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末端脑利钠肽原在柔红霉素诱导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菊香[1] 朱新波[3] 张园海[2] 钱江潮[1] 周海霞[1] 曾炜炜[1] 黄珍[1] 方希敏[1] 徐霞[1] 李原[1] 

机构地区:[1]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血液科,325027 [2]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心血管科,325027 [3]温州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出  处:《浙江医学》2010年第2期280-282,共3页Zhejiang Medical Journal

基  金:温州市科技局科技资助项目(Y20070116)

摘  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小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柔红霉素(DNR)等蒽环类药物在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临床上为了提高疗效,使用的剂量多较大.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疗效的提高,药物诱发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从而限制了该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目前尚缺乏早期监测蒽环类药物治疗本病后出现亚临床心肌功能损害的指标.因此,寻找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早期监测指标则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制定的心力衰竭指南中,首次将血浆脑利钠肽(BNP)作为心力衰竭的判断指标[1].

关 键 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浆脑利钠肽 诱导治疗 柔红霉素 白血病患儿 N末端 蒽环类药物 欧洲心脏病协会 

分 类 号:R733.71[医药卫生—肿瘤]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