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立彬[1]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历史系
出 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98-109,共12页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学驱动与本土需求:民国时期的文化学学科构建研究"(08BZS03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代中国的知识和制度转型"(05JZD00011)
摘 要: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背景下,受西学启示,部分中国学人致力于"文化学"的建构。20世纪以来对于本土文化问题的广泛关注,提供了"文化学"理论在中国的独特的社会需求,导致"文化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文明边缘、学术文化落后的国家获得特别的发展,与其在西方学术界的景况相比,甚至十分超前。这一学科在中国,发轫于20世纪初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1930年代的文化论战对它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推动了理论层面的思考和争鸣;建构者关于"文化学"学理的阐述,与思想界的文化论争紧密联系,学科的建构实际上以论证各自的文化观为基本目的。这一学科建构过程,反映了中国学人通过"文化学"学科的建构来"准确"认识自身文化价值的期望,和把握文明认知和自我定位的理论工具的需要。总的来说,知识自觉("文化学"的学科自觉)是文化自觉(民族意识觉醒)的派生。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