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罗本琦[1]
机构地区:[1]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出 处:《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18-21,共4页Philosophical Research
基 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谐文化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编号07BKS01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马克思主义曾被认为是一种关于斗争的理论,被称为斗争哲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严重误解。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有大量关于阶级冲突、阶级对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论述,但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和最终目标来看,阶级斗争显然只是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的最深刻的动机、最现实的指向,恰恰是要消除人世间最不和谐的体制痼疾,达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贯穿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主线,乃是对和谐的执着追求,是以人为本、通过制度革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和谐理念。本文将追溯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构成,重申马克思主义在追求和谐社会历程中应有的话语权。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本质 和谐理念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 斗争哲学 阶级冲突 经典著作
分 类 号:A8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