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的“千千心结”与白日呓语——对《洛丽塔》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杜瑾焕[1] 

机构地区:[1]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焦作454001

出  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105-108,共4页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  要:艺术之于创作者个人的功利就是以想象性的完成来补救心理上的缺失。纳博科夫少年时代的情感风暴促使他创作了《洛丽塔》。对人的迷狂状态的正视和认定,即使是罪恶的迷狂,也是一种生命的抚慰。《洛丽塔》将人的癫狂纳入叙述方式,成为其小说精神及生命意志的表达,并从中得到一种"审美福祉"或"审美狂喜",从而对读者的阅读习惯、鉴赏能力与审美趣味,甚至对人类的理性精神也持一种嘲弄和反讽态度。

关 键 词:纳博科夫 洛丽塔 审美福祉 

分 类 号:I721[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