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文化及保存状况与聚落形态研究  被引量:4

Research of Environment,Culture & Preservation and Settlement Pattern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约翰·宾里弗(J.L.Bintliff) 李慧冬(译)[2] 王青(校)[2] 

机构地区:[1]不详 [2]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出  处:《南方文物》2010年第4期165-170,152,共7页Cultural Relics in Southern China

摘  要:遗址资源域分析(又译为"遗址领地分析"或"遗址域分析"),是一种西方考古学界应用很广泛的关于遗址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适用于环境考古和聚落考古。它的英文表述有两种,即Site Catchment Analysis(简称SCA)和Site Exploitation Territory Analysis(简称SETA),前者是维塔芬兹等人1970年最初创用时的名称,后者是贝利等人在1983年提出的新名称,所指都是同一种分析方法。遗址资源域分析是指通过对遗址周围自然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来恢复古人以遗址为中心的日常活动范围和获取资源的种类和途径,进而考察人地关系演变。简单说,就是通过调查遗址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分布区域,来复原遗址占有的领地。这一分析的基本前提是:人类开发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是以减少所需时间和能量的合理方式进行的,换言之,离居住地越远,获取资源所需时间和能量就越大,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就越小,最终到达无开发价值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构成了古人日常活动范围即遗址资源域的范围。显然,其核心是确定遗址资源域的范围和域内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按照这一原理,其工作程序主要有两步:首先根据现代原始部落的观察和分析,提炼出适用于古人日常活动范围的理论模式,具体是农耕定居社会以5公里或步行1小时为半径的正圆圈,狩猎游动社会是以10公里或步行2小时为半径的正圆圈,这一模式已被西方多数遗址域分析所通用(有的则做小幅调整);再据此进行实地调查,根据遗址性质的不同,从遗址中心出发向不同方向步行1小时或2小时,记录并分析沿途观察到的资源分布和土地类型、地貌景观等,由此可建立一个以遗址为中心的不规则圆圈(受实际地形影响,其范围通常会与理论圆圈有所出入),这个范围尽管是以现代当地地理环境为依据的,但仍可视为古人获取日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自然资源的最�

关 键 词:聚落形态 自然环境 保存 文化 人类活动 日常活动 自然景观 史前时期 

分 类 号:K878[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