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武卉昕[1,2]
机构地区:[1]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出 处:《理论探讨》2011年第2期66-69,共4页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历史兴衰:回溯与反思>(08CZX022)的阶段性成果;第46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苏联解体与道德价值观嬗变>(20090460474)的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文化底蕴>(1153403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前,俄罗斯伦理思想自成一派,在发展上直取宗教唯心主义的简单脉络。伦理思想与西方的非亲缘性、宗教伦理的本体性、伦理学研究的抽象性以及道德判断的非现实性等特点证明了俄罗斯伦理思想深厚的唯心主义根基和传统。伯恩斯坦及"伦理社会主义"的推行、"伦理神秘主义"特质和美学浪漫主义等因素是俄罗斯伦理唯心主义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而"哲学船事件"与俄罗斯伦理思想的分化、社会思潮的世俗化转向、西方实证主义方法论和社会达尔文思潮的影响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伦理唯心主义体系迅速走向衰微乃至覆灭。伴随着伦理唯心主义由盛至衰的另一线索就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模式在俄罗斯的生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