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泉遗址人和猪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7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郭怡[1,2,3] 胡耀武[2,4] 朱俊英[5] 周蜜[5] 王昌燧[2,4] Michael P.RICHARDS 

机构地区:[1]Department of Human Evolution,Max-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100049 [3]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杭州310028 [4]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人类演化实验室,北京100044 [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430077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第1期52-60,共9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项目(编号:KACX1-YW-083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编号:KJCX3.SYW.N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702003);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科研课题资助

摘  要:尽管中国有关稻粟混作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混作区内稻粟农业在先民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在家畜饲养中的作用,其发展与文化演进和传播、古环境变化间的内在联系等关键问题,依然未能很好地解决.为此,本文对位于稻粟混作区内的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出土的人和猪骨(3000~2600 BC屈家岭文化期和2600~2200 BC石家河文化期)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试图在揭示他们食物结构的基础上,探讨稻粟农业在先民和猪食物结构中的地位及其演变过程,并对稻粟的种植与文化交流以及古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索.先民的δ13C值位于-16.7‰~-12.4‰之间,平均值为-14.6‰±1.3‰(n=24),这表明先民的食物中兼具C3和C4类食物.由于遗址中同时发现了稻(C3类植物)粟(C4类植物)遗存,据此我们认为,稻粟农业均对先民的食物有所贡献,且粟作农业在先民的生活方式中占次要地位.先民的δ15N均值为9.0‰±1.2‰(n=24),表明动物类蛋白在先民的食物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其较大的分布范围(6.6‰~10.8‰)则表明,先民的肉食来源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猪的δ13C均值(-14.3‰±2.5‰,n=13)与先民类似,而δ15N均值(7.7‰±0.6‰,n=13)稍逊于先民,表明猪的食物来源与人相近,其食物中可能含有较多的人类食物残余.对先民和猪的δ13C值和δ15N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皆不具有相关性,暗示先民和猪的食物来源中含有较多的植物类食物,这很可能与当时较为发达的稻粟混作农业密切相关.通过不同文化期内先民和猪食物结构的对比分析,发现粟类食物在石家河文化期人和猪食物中所占比例皆上升10%左右,反映了粟作农业明显加强,而这种变化与古环境变迁以及南北文化间的交流密切相关.当气候温暖、降水增加、屈家岭文化北进之时,稻作盛行;而在气候变冷、降水减少、北方文化南传之际,粟作加强.

关 键 词:古食谱 稻粟混作 稳定同位素分析 文化交流 古环境 

分 类 号:K878[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