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再喜[1,2]
机构地区:[1]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永州425100 [2]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 处:《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21-23,共3页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基 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柳宗元传播接受的历史进程"﹙08YBA11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课题"柳宗元的接受与被接受"﹙0806042B﹚的研究成果之一;"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湘教通〔2006〕180号﹚项目资助
摘 要:相对于中、晚唐和五代而言,宋人在接受柳宗元的方法论上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在散文领域,由晚唐的"韩、柳并提"之法拓展到"韩、柳、欧、苏"同流的"文章四大家"之说。其二,在诗歌领域,柳诗第一次被发现和大规模接受,分别形成了诗学史上的"陶、柳"和"韦、柳"之论。其三,在唐代"知人论世"之法的基础上,欧阳修把他作为自己"穷而后工"理论的践行者。其四,柳诗的"第一读者"苏轼开创了著名的"删诗"之法。上述四个方面,给后人接受柳宗元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具有各自的文学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0.1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