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眩晕患者80例CT和MR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高国栋[1] 张信起[1] 张燕卓[2] 徐鸥[3] 路虹[3] 

机构地区:[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2]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五官科,河北邢台054000 [3]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出  处:《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590-593,共4页Journ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基  金:河北省科学技术支撑计划项目(08276101D-35)

摘  要:目的探讨CT和MR在血管性眩晕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16层螺旋CT扫描仪、GE 3.0T超导MR设备,对8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CT平扫、MRI平扫、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3D-FIESTA)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价值。结果血管性眩晕80例患者中,CT平扫明确梗死灶3例,均位于小脑且病灶较大;MRI平扫明确脑梗死灶25例,病变分布位于小脑8例,位于脑干12例,其中同时在小脑和脑干发现病灶的5例,发现椎-基底脑脉走形迂曲明确压迫脑干变形7例。65例MRA检查患者中,发现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硬化42例,其中局部血管狭窄3例,椎-基底动脉走形迂曲明确压迫脑干变形7例,局限性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23例,弥漫性(病变血管超过3处及以上)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9例,其中同时有血管压迫脑干变形和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4例。20例3D-FIESTA-C序列检查的患者中,发现一侧或双侧内耳迷路动脉显示较差8例,发现一侧或双侧内耳迷路动脉与前庭蜗神经有明确压迫和(或)粘连7例,后者中有2例内耳迷路动脉明显增粗。结论 CT对血管性眩晕的诊断价值非常有限,MRI平扫结合MRA、3D-FIESTA-C序列对血管性眩晕的早期、准确诊断及找到明确的病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 键 词:血管性眩晕 梗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分 类 号:R735.7[医药卫生—肿瘤]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