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评估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延宗[1] 刘金秋[1] 

机构地区:[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16011

出  处:《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2期6-6,共1页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摘  要:大部分心脏性猝死(SCD)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占多数,其他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患者等也是SCD的高危人群。5%~10%的SCD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包括遗传性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患者等。SCD之后幸存的患者随访1年有30%再发。因此,对高危患者进行SCD危险的分层评估是临床研究的重大课题。临床用于危险分层的方法包括非介入方法和介入方法。介入方法主要指心内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是预测SCD的金指标,但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而且是有创性检查,限制了它的应用。无创性预测方法是临床普遍应用的危险分层方法。无创性预测方法目的是发现启动和维持致心律失常的因子,导致室速、室颤的心室肌损伤可以是一过性的,也可以持续存在。这些致心律失常的因子包括:心肌缺血、自主神经活性的改变、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急慢性容量和压力负荷增高、离子通道异常、药物等。它们通过改变心室的结构,形成心律失常的基质或者成为心律失常的触发因子,最终引起室速室颤。因此,无创性预测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这些因子,缓慢传导(QRS波增宽、信号平均心电图)、心室复极化不均匀(QT间期、QT离散度、T波电交替)、自主神经张力失调(心律变异性)、心肌损伤和瘢痕形成、室性早搏(长期动态心电监测)。经过不断地更新改良,各项指标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改进,联合应用预测的价值更大,在此基础上应用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有效预防了SCD。

关 键 词:心脏性猝死 危险评估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BRUGADA综合征 无器质性心脏病 遗传性长QT综合征 冠心病患者 肥厚型心肌病 

分 类 号:R541[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