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看《红楼梦》翻译中的言象意转换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肖永霞[1] 张爱惠[1] 李敏[2] 

机构地区:[1]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商务外语系,山东烟台264670 [2]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39

出  处:《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34-37,共4页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  要:《红楼梦》中的"意在言外""言不尽意""言近旨远"等言象意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形简神远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集体无意识对文学创作者的熏陶。在《红楼梦》翻译中,杨宪益采用了异化为主的言、象、意转换策略,达到了尽量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而霍克斯则采取了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实现了其迎合西方读者口味的目的。究其根本,《红楼梦》译著在言象意三方面的差异是译者受集体无意识心理影响的结果。

关 键 词:集体无意识 《红楼梦》英译 言象意转换 

分 类 号:I207.41[文学—中国文学] H059[语言文字—语言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