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董喜宁[1]
机构地区:[1]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出 处:《孔子研究》2011年第4期103-112,共10页Confucius Studies
摘 要:孔庙设像,初时为绘画形态。塑像出现后,其座向、服制又有争论和演变。宋人开始对像祭的合理性及设祭安排提出疑问,苏轼以"匍匐就食"为讥,程颐说"若多一茎须便是别人"。在解决方案上,朱熹主张仿古人设席模样塑像坐于地,明人则将祭品设于高案之上以对应高塑的孔像。在尝试破解祭或他人的难题时,明人最终走向了革命。明代毁像的理论依据,一是认为像祭有失古礼,二是认为塑像本自佛教。嘉靖毁像令施行后,孔像并未完全消失,甚至出现了像、主并祭而行的局面。就感召后学激发心志而言,像祭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