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学术意义--在“规范”与“描述”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姜喜咏[1,2] 

机构地区:[1]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

出  处:《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33-37,共5页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基本内涵及方法问题”(项目编号:2010[02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规范"与"描述"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其建构具有基本的规范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限度的规范的"定义"、"解释"和"论证"。在规范的限度之外,正是具体生动的描述的"定位"得以合理存在的生长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需要保持"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形成相互补充、渗透和制约的态势,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学术意义得以充分彰显。

关 键 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规范” “描述”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