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人”问题在中国——以三十年代“现代派”作家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宇平[1]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出  处:《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61-66,共6页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摘  要:"同路人"是苏联二十年代文学中的突出现象,在中国,鲁迅和冯雪峰是重要的理论引介者和批评实践者。尽管中苏两国在所处的革命阶段上存在差异,但"同路人"理论传播和投射到中国,又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革命进程中"向前"和"反顾"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现实。后来被称为"现代派"的施蛰存、戴望舒及杜衡等人冀图以此来确认自己的文艺创作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三十年代"文艺自由论辩"的发生,使得他们与"同路人"这一概念背后的政党性与组织性正面遭遇。最终左翼阵营做出了团结"同路人"的决策,他们对文艺战线上"同路人"的关系处理不像苏联那样以体制的形式展开,而是以不断反思、总结经验的方式来进行。

关 键 词:同路人 冯雪峰 鲁迅 “现代派” 第三种人 

分 类 号:I206.6[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