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芯片构建一种新的体外血管生成模型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戴小珍[1] 蔡绍皙[1] 叶群芳[1] 蒋稼欢[1] 晏小清[1] 熊新[2] 江奇峰[1] WANG Albert Chih-Lueh 谭毅[1,4,5] 

机构地区:[1]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重庆400030 [2]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研究中心,重庆400016 [3]Muscle and Motility Group,Boston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64 Grove Street,Watertown,MA 02472,USA [4]温州医学院糖尿病并发症中美合作实验室,温州325035 [5]Pediatric Diabetes Research at KCHRI of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University of Louisville,Louisville,KY 40202,USA

出  处:《科学通报》2011年第27期2319-2327,共9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72224,81000067,30870607);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08BB519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CDJXS10231115);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访问学者基金资助

摘  要:血管生成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血管生成的机理仍不清楚.因此,为探明血管生成机理及开发"血管生成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在体外构建一个合适的血管生成模型是十分必要的.基于微流控系统构建了一种新型体外血管生成模型,该系统不仅能为内皮细胞生长提供一种近似于在体的微环境,并能实时监测内皮细胞对其微环境所发生变化的响应.为评价该系统用于血管生成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考察了促血管生长因子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诱导作用下,内皮细胞在三维基质材料中的增殖能力大大提高(提高了59.12%);在促血管生长因子浓度梯度的诱导作用下,内皮细胞定向从低浓度往高浓度侵入基质胶且形成管腔样结构.以上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能为血管生成机理的阐明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还能为促血管生成药物或者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筛选提供一个合适的筛选平台.

关 键 词:血管生成 微流控系统 微环境 促血管生长因子 

分 类 号:R363[医药卫生—病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