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风情译名的体会及困惑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熊向阳[1] 

机构地区:[1]黔东南教育学院英语系

出  处:《凯里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48-50,共3页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摘  要:在中国西南地区聚居有苗、侗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客人来到这些地方,领略和目睹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这样,为了进一步加大这些丰富的人文地理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力度,各种对外宣传的文字资料、图片说明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各种资料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激发游客旅游的兴趣,增强其旅游的乐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他们对历史文化、对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的了解。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对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方面名词的翻译,因译者的工作性质的不同而译文不尽相同,出现了一个名词多个译名共存的现象。 笔者近些年来参加了几本与该地区少数民族风情有关的书籍、资料的编写和翻译,也译了不少有关少数民族的中、英文资料。在翻译这些少数民族风情的中、英文资料时,有了一定的体会,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现不揣冒昧,写下该文,主要就笔者所在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民俗及风情的名词的翻译为例,拿出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各位同行探讨,同时期望得到同行们的教诲。 一。

关 键 词:民族风情旅游 少数民族 民族节日 译名 生活习俗 风雨桥 民族文化 类名词 民族礼仪 吊脚楼 

分 类 号:H315.9[语言文字—英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