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晓英
机构地区:[1]榆林高专化学系
出 处:《榆林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54-57,共2页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
摘 要:人类对生物体的认识,源于几千年前,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对生物体的认识只处在外观形态的认识,而对内部的结构建成缺乏深入了解。直到近代,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提高,人们才逐渐对生命起源及其本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在1665年,胡克(R·Hooke)用自制显微镜观察木栓的薄片,发现木栓是许多蜂巢状小室构成,并称之为细胞(cell).实际上他看到的只是细胞壁,而非生活细胞,但是自此,人们开始进一步探索生物内部更精细的结构。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即认为细胞是构成植物和动物的最基本单位,是整个生物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动物和植物统一在细胞水平上,打破了植物和动物的绝对界限,也就是说它们的生物基础是细胞。但这个学说却把细胞到整体的发展看成了一个简,单的相加和积累过程,忽视了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