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董晓松[1]
出 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51-54,共4页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 要:围绕具体犯罪对武装掩护展开讨论尽管可以提供具有可操性的结果,却无法证成自己有多大的普遍性。惟有走出个案,借助类型化的思维路径才能使其规范内涵范围和边界得以明确。具体而言,武装掩护与武装叛乱、暴乱罪中的"武装"刑法含义不尽相同;武装"掩护"行为需要现实化,仅携带武器不宜一概认定为武装掩护;武装"掩饰"行为同样具有提升法定刑的理由;武装掩护的侵害对象应限定为执法人员或社会公众。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