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脂、炎性标志物、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顾晓苏[1] 沈丽华[1] 周永 

机构地区:[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通226001 [2]南通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出  处:《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第24期4773-4775,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摘  要:目的探讨血脂、炎性标志物、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例组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将对照组分为对照有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病例组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斑块组,病例组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无斑块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各种血脂指标、三种炎性标志物(hs-CRPI、L-6、Fbg)、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中有斑块亚组与无斑块亚组比较,TC、LDL、Lp(a)、三种炎性标志物、HCYI、MT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有斑块亚组与对照组中有斑块亚组比较,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无斑块亚组与对照组中无斑块亚组比较,各指标亦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HDL、TG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TC、LDL、Lp(a)、三种炎性标志物(hs-CRPI、L-6、Fbg)、HCY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关 键 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血脂 炎性标志物 高同型半胱氨酸 

分 类 号:R743[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