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宁[1]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 处:《国学学刊》2011年第4期117-125,共9页Research in th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基 金: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唐古文与儒学转型”(10BZW038)的阶段成果.
摘 要:魏晋时期,士人表达玄学思考有两种重要体式:注经与著论,王弼、郭象创作了重要的经典注释之作,而嵇康、阮籍等人则偏长于着论。在名理辨析与体用贯通等问题的表达上,注经与着论差异显著。王、郭、嵇、阮在体式运用上的偏擅独诣,与其学术渊源、着述格局,有密切联系。专力于注经的王、郭,未曾着意于修史;而擅长着论的嵇、阮等人,则都有史学撰述。这种封“史”的不同态度,与魏晋以来围绕经史关系演变而展开的学术格局转型,有微妙的联系。王弼、郭象之著述结构,仍然承袭东汉流行的专力经学而无涉史学的传统,嵇、阮则较为接近魏晋之后经史兼擅的新格局。他们的体式选择、学术格局与玄学造诣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