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引地方文学的生机活力——西昌雅正文学的生长历程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饶龙隼[1] 

机构地区:[1]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69-80,共12页Literary Review

基  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编号07BZW039)的阶段成果

摘  要:西昌雅正文学特质之凝定,形成理道与性情并重的结构,因使此方文学传统更具优越性,不仅内藏强盛的生长力,而且外延普广的适应性。适当元末政化不通、兵燹离乱之际,此方文士能够避居一隅,诗酒酬唱,而呈现西昌文事的空前繁荣,出现十名贤等多重文人圈属。西昌文人还积极参与外间的文学交流,以次文学群落所核聚的力量,来带动省郡范围的文事活动,聚合成与他方文人并峙的文学群落,有"十才子"、"西江派"等称谓。及至明初征聘,广开仕进之路,江右(含西昌)文人,亦以群落形式归附明廷,共同敷饰皇明开国气象。刘崧引领西昌作家群,与其他江右文人一道,参预宋濂领导的馆阁文学活动,敷演出表面的文学侍御之盛况。由于洪武朝君臣关系未谐,加上各地文人群倾轧消长,缔造文治鼎盛的愿望暂时被悬置,而为西昌雅正文学生长让出空间。及至朱棣"靖难"成功,杨士奇等江右文人入阁。因有西昌文学雅正特质的植入,明初馆阁文学就发生质的变化,产生雍容平和的台阁体,并迅速向朝野推广泛衍。这样,西昌雅正文学便入主馆阁,而敷衍出明初文治之鼎盛。

关 键 词:地方文学 西昌 雅正 生长 文学特质 文学传统 文学交流 文学活动 

分 类 号:I206.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