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棉娟[1]
出 处:《四川中医》2012年第2期43-44,共2页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摘 要:目的:总结介绍缪希雍、吴澄、张锡纯三家治疗脾阴虚的用药特色。方法: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萃取精华予以阐述。结论:三家均遵"欲令脾实……宜甘宜淡"之训。缪希雍采用"甘寒滋润益阴"之法治疗脾阴虚,重用甘剂,甘平、甘寒、甘酸合用,并少佐甘温升提脾气之品,鼓清阳,升脾气,共达治疗脾阴虚。吴澄从虚损出发,指出脾阴与脾阳的互生互济,倡导用"芳香甘淡之品,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的理脾阴法。还自制了有效方剂,使脾胃学说日趋完善。其所创的有效方剂、扶清阳与理脾阴的组方原则及选用血肉有情之品以组剂,为方剂配伍及现代临床治虚损证开辟了蹊径。张锡纯提出"淡养脾阴"的观点,充实了"甘淡滋脾"的理论,食疗组方并尤以"粥"为剂者,既可治病,又能久用,顾护胃气,滋养脾阴,更有特色。
分 类 号:R249[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