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2]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出 处:《学术研究》2012年第2期137-145,共9页Academic Research
摘 要:《巾舞歌辞》的文辞自东晋以来即不复可辨,近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尝试对其进行解读,其中逯钦立、杨公骥二先生的研究最具代表性。逯钦立先生以道曲曲谱为破解《巾舞歌辞》的模本,将"声曲折"与道曲之谱相联系,以析出《巾舞歌辞》中的声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释读。杨公骥先生以提取"标记动作的记号"为基本出发点,不仅区分了主要唱词和衬字,更指明了《巾舞歌辞》所包含的"舞蹈动作"、"舞台提示字"和"角色标识字"等成分。逯钦立与杨公骥先生《巾舞歌辞》校本的差异,及其文学文本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反映出各自研究方法的不同。从方法上来说,逯钦立先生没有认识到,《巾舞歌辞》中除唱词和声字外,还包含有标示舞蹈动作的科范字等其他成分。杨公骥先生校本中校为科范字和其他舞台指示字的内容,在逯钦立先生校本中被作唱词或声字处理,这是造成逯校文本句读不通的根本原因。由于《巾舞歌辞》是戏剧科仪本而非单纯的曲唱本,所以仅仅剔出其声字是无法正确解读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4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