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耕女织到男工女耕:“农业女性化”产生的缘由——以生产社会化为分析视角  被引量:19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郝亚光[1,2]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2]河南大学地方政府与治理研究所

出  处:《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82-86,共5页Socialism Studies

基  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村道路建设的减贫效应的研究"(10YJC810014);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研究"(11CZZ031)

摘  要:当下中国"男工女耕"的现象日益凸显,除了农村妇女素质普遍低于男性、家庭拖累、结构障碍等影响因素外,还有农业生产社会化这一影响因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村落常常是小农的整个世界,在与世隔绝的"桃花园"里,过着靠与自然交换的生活。"男耕女织"生产生活模式是其家庭自然分工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分田到户之后,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为粮食单产的增加做出巨大贡献;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向非农产业,参与到社会大分工之中。当农村男性劳动力较女性在进城务工后,更容易找到工作,并且平均工资水平较女性高;当生产社会化能够保证家庭妇女顺利完成农业生产时,农村家庭内部进行的劳动力分工,自然倾向选择"男性外出务工、女性留守"的策略。"男工女耕"的模式逐渐代替"男耕女织",农业女性化的现象日渐显现、普遍。

关 键 词:三农问题 农业女性化 社会化小农 生产社会化 

分 类 号:D442.6[政治法律—政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