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郝亚光[1,2]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2]河南大学地方政府与治理研究所
出 处:《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82-86,共5页Socialism Studies
基 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村道路建设的减贫效应的研究"(10YJC810014);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研究"(11CZZ031)
摘 要:当下中国"男工女耕"的现象日益凸显,除了农村妇女素质普遍低于男性、家庭拖累、结构障碍等影响因素外,还有农业生产社会化这一影响因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村落常常是小农的整个世界,在与世隔绝的"桃花园"里,过着靠与自然交换的生活。"男耕女织"生产生活模式是其家庭自然分工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分田到户之后,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为粮食单产的增加做出巨大贡献;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向非农产业,参与到社会大分工之中。当农村男性劳动力较女性在进城务工后,更容易找到工作,并且平均工资水平较女性高;当生产社会化能够保证家庭妇女顺利完成农业生产时,农村家庭内部进行的劳动力分工,自然倾向选择"男性外出务工、女性留守"的策略。"男工女耕"的模式逐渐代替"男耕女织",农业女性化的现象日渐显现、普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5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