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田沁花[1,2,3] 周秀骥[3] 勾晓华[2] 赵平[4] 范泽鑫[5] Samuli HELAMA
机构地区:[1]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2]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4]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100081 [5]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 [6]Arctic Centre University of Lapland 96101 Rovaniemi,Finland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第4期536-544,共9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001058;41001009;409711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40890052)资助;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编号:201003194)
摘 要:利用祁连山中部地区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年轮宽度资料,重建了该地区公元1480年以来上年8月至当年7月的年降水量.重建显示过去5个世纪大致可分为4次主要的干、湿期:16世纪偏湿,17世纪干旱,18~20世纪初偏湿,20世纪偏干(20~30年代极端干旱).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显示,重建降水序列可分解为高频至低频8个尺度的分量,各分量在不同时段周期和振幅的变化过程与原序列降水的高低值时期对应较为一致,趋势项显示了过去5个世纪研究区降水量呈平缓上升的总体趋势.其中2~3和5~8年的主要分量揭示了降水量与ENSO等大气环流和海气耦合相联系的变化特征,10~13年尺度的分量显示了区域降水与太阳活动的可能联系.结合已有研究的集成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更为可靠、一致的干湿变化记录,显示了过去5个世纪以来干旱事件频繁持续的特征和19~20世纪高降雨记录增多的趋势,区域降水经历着较大变化,但其变化幅度仍不可预知.该重建提供了更多的低频降水信息,是对研究区已有树轮重建降水量信息的重要补充.
分 类 号:P467[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