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柯马丁(Martin Kern) 刘倩(译)[2] 杨治宜(校)[3]
机构地区:[1]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3]普林斯顿大学
出 处:《文学遗产》2012年第3期17-25,共9页
摘 要:所谓《孔子诗论》(或简称《诗论》),是约公元前300年的一篇竹简文,现藏上海博物馆。这篇文本在论述《诗经》诗篇时,呈现出了丰富的修辞模式,包括反问、感叹句式,归诸孔子的直接引语,一连串独特的句法结构,不同寻常地突出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在进行阐述或做出结论之前分两步乃至三步提出简短命题的写法,等等。不过,《诗论》是否就诗歌提出了任何特殊观点,抑或是某些诗歌之外的东西?该文本是否意在讨论、说服?这些论断精简的深奥话语,是否只对那些抱持同样看法的读者才具有意义?该文本为何而作?《诗论》不是关于《诗经》的综论,也不能仅凭推测便将之系于古代中国的某位名人名下。相反,它是一篇特殊的学校文本,是一种教学手段,用来教导如何释诗、用诗。据此而言,文本的写作相当独特,因而也格外重要,它为我们理解周代楚国地区特殊语境中具体的释诗、教诗活动提供了洞见。而且,作为迄今所见的最早此类文本,它促使我们不仅就《毛诗传》提出质疑,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对我们所持的、自宋代以来的现代读法本身提出了质疑。
关 键 词:《孔子诗论》《诗经》上博竹简 战国 诠释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