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贾滕[1,2]
机构地区:[1]河南周口师范学院 [2]中原传统农区文化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周口466000
出 处:《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3期67-75,共9页CPC Hist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土改背景下的乡村秩序重构与灾害应对研究--以淮河流域商水县为中心的考察(1947-1954)"(09CZS024)的阶段性成果;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革命背景下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研究"(2011GGJS-16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通过对商水县土改运动的过程——急性土改、剿匪反霸清算、土改、土改复查与民主建政等几个阶段的考察,可以发现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具有不同行为特点的积极分子相继出现,同时部分旧积极分子遭到淘汰。积极分子之所以有阶段性的变动,与其在群众运动中的生成与淘汰方式密切相关,进而可以发现,积极分子的涌现在于工作队与积极分子对革命运动推动中形成的双向合力互动,积极分子淘汰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革命与乡村的内在紧张。这种积极分子在革命进程的阶段性变动虽然给党——国家塑造的运动型社会运行机制提供了动力,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对社会生活常规化的冲击、造成积极分子代际冲突以及部分人过分积极、热衷斗争,使其他基层群众不安等。总之,以积极分子的阶段性变动表现出来的这种社会底层的选择、选拔、录用方式,一方面强化了贫雇农、中农与党——国家的联系,有助于社会的总体性整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外生条件下产生的积极行为转化为一种内生性的主动、自觉积极的艰难。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