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梅家玲[1]
机构地区:[1]台湾大学
出 处:《文艺争鸣》2012年第6期14-26,共13页
摘 要: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边界和方法作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这项工作,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前奏和铺垫。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在80年代的兴起,逐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高水平的学科方向,根本的原因来自它的“古典文学化”。也就是,不单把现代文学看作是一种活动的历史,同时也把它看成是一个可以稳定下来的历史现象,可以按照研究古典文学的方式,对之进行长时期的资料收集和积累,进行大量和丰富的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最后把现代文学变成一种有历史来路、前后传承和看得清楚(吴福辉教授语)的文学史现象。在我们看来,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在进行初步的问题、边界和方法的探讨之后,应该向着“现代文学化”的目标前行。中国当代文学虽然具有自身历史的独特性,但是不可能脱离与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的血脉联系而存在。在漫长的历史链条上,当代文学也许只是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是无尽止的中国文学历史道路的一个小小的驿站。重建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古典文学之间的历史关联,在学理上逐步完成相对完整的叙述,使当代文学不仅是一个可批评的对象,同时也是一门历史脉络和看得清楚的学问,这一长期、繁琐和细致的研究工作,需要研究当代文学史的同仁的共同努力。本栏目面向海内外,面向所有关心大中华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者,每期采取由相关学者组稿、并以研究专辑的形式陆续推出。栏目前将署上组稿教授的名字,以示对其辛勤工作的尊重和感谢。显而易见,这种试图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学问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2.1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