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高度与新时期文学的限度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曹禧修[1] 

机构地区:[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12年第6期70-75,共6页

摘  要:关于鲁迅,我同意对他进行这样的价值定位:鲁迅是与孔子同等重要却比孔子更具现代意义和民族精神的资源,这是已然走在现代化路上的中华民族无上宝贵的资源。回顾鲁迅研究近百年历程,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总难免不犯类似阿Q的错误,那就是用未庄的标尺丈量未庄以外的世界,用我们自己的视界框定鲁迅的世界,用自制的标尺丈量鲁迅,用先置的意图索解鲁迅。以国人耳熟能详、妇孺周知的《孔乙己》为例,孔乙己悲剧的批判所向从来都被无可置疑的逻辑锁定在早已不存在的封建科举制度、早被取而代之的封建教育制度、早已风光不再的封建思想或文化等因素。一句话,从来都是被锁定在人之外的制度、文化、社会等外在因素,而不是人自身。但鲁迅“立人”的核心思想、鲁迅“国民劣根性批判”的启蒙知识分子角色的独特定位,甚至鲁迅自己关于《孔乙己》“旨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阐释同样耳熟能详,但在解读《孔乙己》的课堂上全被选择性遗忘,视若无物。阐读者即便为了体制批判的需要而连带批判孔乙己的酸腐灵魂,也不会调转方向对准“一般社会’’中个体的灵魂,更不会调转矛头对准自我、对准自我冷漠亦且麻木的看客灵魂举起手术刀。如此这般,一代代国民尽管熟悉孔乙己就像熟悉自己一样,但与当年成亨酒店里那一拨拨酒客的灵魂并无实质性等差,同样干着先给苦人以苦痛,再从苦人的痛苦中谋取快乐的看客的勾当,其灵魂冷硬如冰如铁。如此熟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已经全然背离了鲁迅的期待。而这样的例证实在是不胜枚举。因此,王富仁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回到鲁迅那里去”、还原鲁迅的课题其实才刚刚开始,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很长。它需要一代代热爱民

关 键 词:鲁迅研究 新时期文学 20世纪80年代初 《孔乙己》 封建科举制度 国民劣根性 封建教育制度 民族精神 

分 类 号:I210[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