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易宁[1]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出 处:《求是学刊》2012年第6期145-148,共4页Seeking Truth
基 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古代希腊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0JJD77000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及史学之比较,是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本栏目的三篇文章,或在比较的视野下研究中国和西方历史及史学的某一问题,或对中西史学某一问题作对称性的比较,均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西历史及史学的核心问题。蒋重跃教授的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学者对"道"的理解习惯于意会和描述。近代中国学者多参考西方"基始"或"本体"等概念来界说"道"的内涵。然而西方的"基始"等概念强调的是内涵的横向构成要素和方式,《老子》的"道"强调的则是"道"纵向变化的历史性。杨共乐教授的文章认为,人才强国是罗马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罗马在向其他文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易宁教授的文章讨论古代中国的通史与西方的普世史观念。他指出,对于历史变化的认识,中西史家的认识之异中亦各存其所同。中国史家重视历史在纵向时间上的变化与横向空间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西方史家则重视从一个不变的基点认识历史的变化。此两方面之不同,是古代中西历史思维在最深的层次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