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杂合”翻译策略——以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的意象翻译为例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常青[1] 韩晓宝[2] 王晓军[1] 

机构地区:[1]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2]宁夏医科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宁夏银川750004

出  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192-194,共3页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2011年度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SK1109)

摘  要: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之一,作为"杂合"翻译策略的倡导者,他认为,翻译过程必然会涉及语言和文化这两种形式,其对译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两种语言文化成分的保留使译文本身也具备了"杂合"性。对张爱玲《金锁记》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并以其中的意象翻译为例,可以充分证实"杂合"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杂合"翻译策略在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元化。

关 键 词:杂合 意象翻译 《金锁记》 张爱玲 

分 类 号:H159[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